4月25日,以“交流互鉴 和合共生”为主题的傅大士思想与世界文明研讨会在浙江义乌开幕,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、宗教界人士齐聚一堂,共话傅大士思想的当代“价值密码”。
傅大士本名傅翕,字玄风,号善慧,是中国维摩禅祖师,与达摩、宝志并称为“梁代三大士”。其思想对佛教中国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这位约1500年前的中国智者的思想,对于当今社会有何启示?多位与会专家受访时指出,傅大士文化在当代具有多元价值。从促进文化融合到滋养心灵,从推动社会发展到助力国际交流,傅大士文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文化融合:奏响多元共生“新旋律”
在全球化浪潮下,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,不同文化间的交流、碰撞与融合成为时代趋势。傅大士文化所蕴含的融合智慧,为当代社会处理多元文化关系提供了宝贵借鉴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指出,佛教自传入中国,便踏上了漫长的本土化征程,傅大士所处的时代则是这一进程的关键节点。傅大士以儒家思想为根基,精准捕捉到佛教普度众生、儒家天下大同、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相通之处,并巧妙地将它们融为一体。
在王志远看来,傅大士心怀天下,多次面见梁武帝,用佛教的慈悲理念劝诫梁武帝践行儒家治国理政之道,尽显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;归隐义乌后,他积极传播道教养生理念,将三教合一的思想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,为佛教中国化开辟出一条别具一格的道路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纪华传则认为,傅大士精神与义乌开放包容、和谐共处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。如今的义乌,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,凭借开放的姿态吸引着来自全球的目光。傅大士的三教融合思想,正是这种城市精神的历史根源。在义乌,不同肤色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于此,共同谱写着文化交流的绚丽乐章,成为新时代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。
心灵滋养:探寻内心宁静“新港湾”
当下,快节奏的生活,让更多的人开始探寻内心的宁静与平和。傅大士文化中对心性的关注与修行的倡导,为当代人提供了滋养心灵的良方。
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提及,南北朝时期,多数人将精力聚焦于佛经的翻译与研究,而傅大士却另辟蹊径,格外注重将佛教教义转化为实际行动。他对印度佛教六波罗蜜的实践与阐释,成功地使其与中国传统修身理念相互交融,为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。
“更为关键的是,傅大士提出的‘心王’概念意义非凡,他将佛教关注的核心从外在的‘佛’转向了内在的‘心’,这一转变可谓之佛教界‘心’的启蒙,与中国文化的心性论高度契合。”陈坚表示,傅大士对“心”的重视,指引着人们关注内心世界,以求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。
此外,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“机器是否能代替人”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。在陈坚看来,人工智能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改变人文,但不能改变人本身,人的本质是“心性”而不是“数字”,是“心力”不是“算力”。因此不论是过去、现在还是未来,人心都是一样的,是之谓“本心”。
交流纽带:搭建国际文化“新桥梁”
文化交流是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理解、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。多位专家认为,傅大士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扮演着独特且重要的角色。
四川大学教授张勇认为,傅大士的文化融合并非局限于本土思想范畴,还展现出国际化的视野。因早年师从西域高僧,深受异域文化的熏陶,其自身文化也随之传播到西域等地。傅大士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,突破了宗教与文化的壁垒,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。
“在当今全球化时代,不同文化频繁交流碰撞,傅大士的圆融精神显得尤为珍贵,为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范例,有力地促进了不同宗教、文化间的和谐共生,积极推动着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。”张勇说。
不仅如此,傅大士文化在东亚地区也发挥着独特的纽带作用,加深了中、日、韩三国的民间文化交流。
中国计量大学教授、宗教中国化研究院院长邱高兴表示,傅大士文化在东亚影响广泛,日本许多寺院都设有他创造的转轮藏,这不仅是一种宗教器物,更是文化交流的独特符号,见证了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化往来。他希望未来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览、学术研讨等活动,让更多人了解傅大士文化,拓展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。
